首页 资讯 历史 南宋收复故都行动,给了蒙古入侵口实,端平入洛有错吗?

热门资讯

南宋收复故都行动,给了蒙古入侵口实,端平入洛有错吗?

作者:李显忠 来源:猫须网原创 浏览:451 评论:0 发表时间:2020-03-14

楔子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国都城蔡州被宋蒙联军攻陷,金国灭亡。南宋灭金主帅孟珙率军队载着金哀宗的遗骨回到南宋都城临安,宋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送到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南宋全国上下一片欢欣,朝中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这一年的六月,宋理宗下令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汴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而这一次出兵的行动被称之为“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行动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口实,宋蒙(元)战争全面爆发。公元1279年3月19日,在蒙元军的逼迫下,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至此得国320年的宋朝灭亡。

南宋灭亡之后,对于宋蒙之战导火索的端平入洛引起后人很多的争论,都认为没有端平入洛,宋蒙之战就不会这么快爆发,最终导致宋朝的灭亡。

其实公平地看端平入洛这个决策还是不错的,最后弄成如此结果真的意想不到。历代史学家对于端平入洛的一件事情有很多的非议,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端平入洛真的错了吗?我们就从以下三方面还分析看端平入洛的必要性。

一、端平入洛前,而宋蒙双方早已经发生冲突,根本就没有政治互信,开战是迟早的

早在金国灭亡之前,耶律楚材就向蒙古窝阔台汗献“平南之策”,李实也向窝阔台建议“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在金国灭亡之前,蒙古对南宋的进攻就达六次。


而其中的第六次进攻,更是发生在宋蒙商量联合灭金的和谈期间。另外,在山东地区宋蒙双方矛盾重重,因为金国迁都发动对宋战争,山东地区义军风起云涌,不断骚扰金军后方,其中李全是中间最大的势力。


对于这些义军,南宋不断招纳来对抗金国,同时不断防范和压制。蒙古军南下后很多义军投奔蒙古。宋蒙之间的关系在义军归属上发生激烈碰撞,矛盾继续扩大化。李全先投南宋后投蒙古,引起南宋不满,最终南宋两淮战区出兵灭了李全。在联蒙灭金之前,宋蒙双方的利益点除了灭金之外都是矛盾,根本就没什么政治互信。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开始要策划去灭宋了。在灭金以前联宋攻金,无非是为了一时的需要而已。就在灭金这年的7月,蒙古即召开了诸王大会,讨论灭宋计划。窝阔台汗说:“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唯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木华黎之孙塔思回答说:“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准、浙,何劳大驾亲临!”


由此可见,灭金之后进攻南宋是蒙古的基本国策。金亡以后,蒙古虽然没有立即对宋发动进攻,但却是蓄锐以待,伺机而发。蒙军主将塔察儿在灭金以后,“遂留镇抚中原,分兵屯大河之上,以遏宋兵”。

所以说即使南宋不出兵中原地区,也避免不了蒙古军南下的局面。


二、金国灭亡后,宋蒙对峙,南宋被形势所逼,端平入洛是唯一的解决之法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成了邻国,相比宋金时期的秦岭淮河一线,南宋的边境线北移了不少。在灭金的过程中,南宋收复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京西又得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蒙古也进军河南部分地区,可以说灭金是宋蒙双方对金国最后一次领土瓜分。


而作为北宋三京的河南地区历来为南宋所重视,但当时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当时的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将大军北撤至黄河以北,河南就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


在此背景之下,沿江制置副使赵范、兵部侍郎,淮南东路制置使赵葵提出的“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这需要收复原来北宋三京在内的中原地区。


前面提过,南宋联蒙灭金增加了部分战略缓冲区域,但是远远不够。我们看南宋的地图,犹如一个倒着的心脏,东西两头如同左右心房,隔着层皮(长江)直接暴露在所有对手的刀锋前。以前金国几次南下的时候突破防线直接打到长江边上,使得江南大震。所以南宋一旦有机会,必然会选择外扩战略空间至黄河流域,不仅是为了收复失地。

端平入洛的战略意图很简单,就是为南宋的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构建战略缓冲地带和前沿防御据点,大幅降低自己国力损耗之余有效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事实上,南宋的长江防线一直在战略和战术上陷入全面的被动,被迫以高额军费支出和生产力消耗。而金国和蒙古人多次越过长江袭击南宋的据点以及后来蒙古为彻底消灭南宋而迅速的水师,无一不表明长江防线根本没有太大的战略相持价值。


而如果拥有黄河流域地区的战略空间,南宋在战略战术上就能有更多的筹码,避免战火直接烧到四川和江南两处富庶地区,能有更廉价有效的防御方案,也不必在襄樊防线倾尽全力赌上国运了。


既然长江能作为天险屏障,那么黄河未尝也不可?洛阳为黄河中西部战略支撑核心,东西两面都有雄关险阻,更是北宋西京所在。之前虽为金国占有,现在金国已亡。金国凭借关河防线能支撑那么久,依托城关作战能力更强的宋军为什么不能?所以说端平入洛的战略意图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南宋面对蒙古入侵自救的唯一机会!


三、主战派大臣对于收复三京行动方面进行了相当的准备,并非无的放矢


端平入洛这个决策提出来后,朝臣们提出了诸多反对意见,如士兵不精锐,粮食运输困难等,粮食运输困难其中就是后来兵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有些观点则并不足取,而主战派之一的赵葵趁时收复河南故地也并非没有道理:


⑴.赵葵等请求出兵汴洛绝非仓促的行动,在军备等方面有所准备。根据《宋季三朝政要》记载,绍定六年(1233年)十ー月,宋理宗就曾召见赵葵,有过一番长谈:


上曰:“金、鞑交争,和好如何?”葵奏:“自古和戎,鲜不叛盟…臣到东准,当修车马,备器械,以为野战之计。固城壁,浚濠湟,以为强边之图。宽民力以固邦本,衍军储以实塞粟。更欲为陛下经理屯田…上曰:“卿规模甚好。”


由此可见,赵葵最迟在灭金战争的时候就开始了战备工作,既包括为野战作准备的“修车马,备器械”,也包括为防御战而作的“固城壁,浚濠湟”,而且实行屯田以储备军粮。到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出兵之时,时隔半年,或许还做不到“根本既壮”但也绝不是仓促之行。但现在情况有变,战机到来,也就难怪赵葵要提出收复“三京”的主张了。

 

⑵.当时战机已经到来。一方面,蒙古大军北归,河南空虚;另一方面则在于北方归正人的投降。主战派自两准出兵收复河南,还可与位于山东的归正人相互呼应,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战机。《孙子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说明了兵贵神速、不失时机的重要性,赵葵的建议正合乎此道。


 ⑶.针对朝臣提出的士卒缺乏训练,战斗力弱的指责,其实也不尽然。与蒙古骑兵相比,宋军大多是步卒,战斗力确实不如蒙古军。但赵葵所率领的准东军长期奋战在宋金战争的前线,又于之前平定了李全之乱,虽不敢称百战之师,但也并不是“士卒未精锐”。


⑷.在人事上的调整为出兵河南作了准备。南宋升任知江陵府杨恢为知襄阳府、京西安抚副使,委任张嗣古为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升赵范为两淮制置大使、节制沿边军马兼沿江制置使等人事调整,既为出兵河南做了军事上的准备,又有沿长江组织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点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看到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南宋发动端平入洛的行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既然蒙古早有攻打南宋的心思,那么主战派赵氏兄弟提出来的主动进攻以攻代替守护也未尝不是一种应对的策略。

现代的军事理论认为:“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 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因此与其等着蒙古入侵被动挨打,困守东南半壁江山。主战派提出主动出兵进取河南还是非常可取的。


端平入洛失败后,宋蒙战争不断,宋人对此多归罪于端平入洛。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尽管入洛的军队遭遇溃败,但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评价端平入洛。同时也不能苛责赵氏兄弟和主战派,主战派的爱国热情和南宋恢复中原的心愿也值得肯定。周密在《齐东野语》这么说道:“后世以成败论功名,遂以贪功冒进罪之,恐非至公之论也。”


 
 

0相关评论